【34448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60分)
1.(3分)淝水之战的结局表明( )
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
2.(3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
②南北水旱技术结合
③犁耕和粪肥的推广
④小麦的大面积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3分)把曹魏、北魏、西晋、前秦等几个政权归属同一类的标准是( )
A.都由少数民族建立
B.都曾统一过北方
C.都定都洛阳
D.都实行过改革并取得成功
4.(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大一统国家政权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5.(3分)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的客观因素包括( )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6.(3分)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
A.袁绍、曹操、刘备 B.孙权、曹操、刘备
C.袁绍、孙权、刘备 D.袁绍、曹操、孙权
7.(3分)南北朝时期,佛教传人我国,在下列哪个领域得到了直接反映( )
①建筑 ②书法 ③石窟 ④哲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
8.(3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条件是( )
①北魏建立后,鲜卑人深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
②北魏主张灭佛,限制寺院经济,减少了消耗,增强了国力
③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④北魏最高统治者一直提倡汉族文化,重用汉族地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3分)下列内容能反映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有(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期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④被农民起义推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0.(3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3分)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都不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该作品是( )
A.《兰亭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水经注》
12.(3分)在“你讲我猜”教学环节中,小张这样描述“……这本书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多条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沿途的山川和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小张还没说完,背对黑板的小李就说出了正确答案(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水经》
13.(3分)“中华”一词出现于( )
A.先秦时期 B.民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4.(3分)三国政权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吴﹣魏 D.蜀﹣魏﹣吴
15.(3分)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魏
C.西晋灭吴 D.少数民族内迁
16.(3分)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17.(3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8.(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19.(3分)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蜀 东晋 金 B.东汉 南宋 隋
C.蜀 东晋 隋 D.蜀 西夏 元
20.(3分)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
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
二、综合题(40分)
21.(12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走进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存在的关系。
(2)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步骤二: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3)请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4)穿越时空隧道,你来到了北魏时期,亲历了北魏一位皇帝改革的前后状况,试举两例说明他进行改革前后北魏的变化有哪些。
步骤三: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5)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然而,透过历史的表象,又可发现这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融合频繁发生的时期。而且其交融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殊为可观。
( 1 )图一位于什么地方?
( 2 )图二的作者是谁?他还有什么传世之作?
( 3 )文化交流与融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除材料一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 4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艺术、科技和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摘自《宋书》译文
( 1 )《宋书》中描写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江南有何不同?
( 2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3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好的建议?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60分)
1.【解答】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淝水之战的结局表明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答案:D。
2.【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小麦属于北方农作物,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的小麦栽培技术与南方的水稻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而不是大面积推广小麦的种植。故④不正确,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C。
3.【解答】东汉末年,北方军阀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逐渐统一北方;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280,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西晋灭亡后,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曾统一过北方。
答案:B。
4.【解答】解题关键在于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把握“主要原因”这一要求。解答此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②是有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③同文化有关,但佛教属于宗教,在本质上与科学是对立的,故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④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③④。
答案:C。
5.【解答】客观因素是指非主观意愿的因素,北方民族融合是事实,并非统治者的预想,而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①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因此江南经济的开发也会客观上促进技术进步,②符合题意。而③佛教盛行虽是客观原因,但与科学文化发展没有明显的联系,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是主观原因。
答案:C。
6.【解答】依据题干信息:“208年左右”和“军事集团”,分析可知208年是发生赤壁之战的一年,在此之前,官渡之战已结束,曹操打败了袁绍,出现“袁绍”的选项应排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劈山削崖、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形成了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石窟艺术。因此只有③项符合题意,因此排除A、B、C三项。
答案:D。
8.【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北魏统治者信仰佛教,他们是推崇佛教的,故②表述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A。
9.【解答】西晋时期历史状况是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④被农民起义推翻说法错误。
答案:B。
10.【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四个内容都正确。
答案:D。
11.【解答】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后人称赞为“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答案:A。
12.【解答】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书中详细记录了1250多条河流的走向等,有对三峡两岸风貌描写的章节,为了解我国古代的山川河流情况提供了依据。
答案:C。
1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华字古同花字,美丽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人们,自认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区,自称中华,以后逐渐扩大为全中国的别名。“中华”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D。
14.【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蜀国在263年为魏所灭,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280年,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D。
15.【解答】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答案:C。
16.【解答】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的“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
答案:B。
17.【解答】《三国演义》里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答案:B。
18.【解答】“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景象。
答案:B。
19.【解答】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因此①是蜀;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因此②是东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因此③是隋朝。
答案:C。
20.【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二、综合题(40分)
21.【解答】(1)解题时抓住“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存在的关系”,应该分为战与和两个方面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和的方面有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订立和好盟约,且请求和亲,昭君出塞;而战的方面有蒙恬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等。
(2)依据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及其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丝绸之路。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5)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故答案为:
(1)和: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昭君出塞;等等。战:蒙恬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等等。
(2)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及其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
(3)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丝绸之路。
(4)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
(5)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22.【解答】( 1 )根据图一“龙门石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图一位于位于河南洛阳。
( 2 )根据图二“《洛神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士箴图》和《洛神赋图》.图二的作者是顾恺之。他的传世之作是《女史箴图》。
(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与融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例如:书法艺术成就辉煌,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数值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 4 )根据两则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艺术、科技和社会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艺术形式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艺术来源于生活;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当时 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
故答案为:
( 1 )位于河南洛阳。
( 2 )顾恺之。《女史箴图》。
( 3 )书法艺术成就辉煌,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数值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
( 4 )各种艺术形式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艺术来源于生活;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当时 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
23.【解答】(1)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和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可知,《史记》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不明显。《宋书》中描述的江南非常富庶。
(2)两汉时期,江南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与北方相比。东晋南朝,南方的开发明显加快。发展表现是,农业上: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带来了黄河流域成熟的旱作农业技术,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山区的开发。小麦、豆类等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为后来南方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商业上:东晋南朝,南方形成了一批新兴城市,水陆交通道路不断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南朝时,商税已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上:南朝时,发明了新的炼钢方法。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纸已全面取代竹简。造船业特别兴盛。东汉时南方出现的青瓷,东晋南朝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制作也更加精美,并向北方传播。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西部大开发可以实行经济奖励政策,融洽民族关系,政府可以为西部开发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故答案为:
(1)《史记》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不明显。《宋书》中描述的江南非常富庶。
(2)原因:两汉时期,江南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与北方相比。东晋南朝,南方的开发明显加快;表现:农业上: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带来了黄河流域成熟的旱作农业技术,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山区的开发。小麦、豆类等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为后来南方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商业上:东晋南朝,南方形成了一批新兴城市,水陆交通道路不断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南朝时,商税已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上:南朝时,发明了新的炼钢方法。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纸已全面取代竹简。造船业特别兴盛。东汉时南方出现的青瓷,东晋南朝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制作也更加精美,并向北方传播。
(3)实行经济奖励政策,融洽民族关系,政府可以为西部开发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4450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2【34450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44502】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4【344501】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5【344500】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6【344499】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7【344498】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8【34449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9【34449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10【344494】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11【344495】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12【344493】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13【344492】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 14【344491】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1)
- 15【34449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中测试题
- 16【344489】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 17【344488】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1)
- 18【344487】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末测试题
- 19【34448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20【34448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 【344484】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 【344482】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1)
- 【3444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 【34447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78】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9】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336676】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336675】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336674】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33667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72】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0】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33666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68】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