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历史试卷

【34447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2025-03-01 21:15:26 作者: 字数:11791字
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

1.考古学者在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  )

A.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北境内 B.夏朝时期的疆域辽阔

C.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D.夏朝用武力统治民众

2.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实行分封制 D.“尊王攘夷”

3.《孟子·告子下》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5.《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

A.劳动力充足 B.技术落后 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

6.《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意谓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得益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得益于兴修水利工程

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所示的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 href="/tags/4/" title="测试" class="c1" target="_blank">测试</a> <a href="/tags/1/" title="单元" class="c1" target="_blank">单元</a> <a href="/tags/54/" title="试卷" class="c1" target="_blank">试卷</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关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争霸的目的是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下列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又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

鲁 楚 燕 韩 

A①⑤ B②③ C①② D②⑤

10.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神话传说与史实,下面属于史实的是(  )

A.女娲补天 B.大禹治水 C.阪泉之战 D.长平之战

11.我国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道:“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穆公 楚国 B.齐桓公 秦国

C.晋文公 齐国 D.楚庄王 赵国

12.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君主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13.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鼓励农耕 B.按军功授爵位

C.确立县制 D.抑制商业贸易

14.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a href="/tags/4/" title="测试" class="c1" target="_blank">测试</a> <a href="/tags/1/" title="单元" class="c1" target="_blank">单元</a> <a href="/tags/54/" title="试卷" class="c1" target="_blank">试卷</a>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1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是(  )

A.大运河 B.万里长城 C.都江堰 D.故宫

16.七(1)班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A.逐鹿中原:化干戈千古绝唱炎黄联盟

B.反抗暴政:临阵倒戈得民心者得天下

C.诸侯争霸: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

D.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1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8.“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法不阿贵”

C.“重农抑商” D.“施仁政于民”

19.下面四幅图片是中国古代典籍的封面,如果你要查阅法家的主张,你应该查阅的书籍是(  )

 <a href="/tags/4/" title="测试" class="c1" target="_blank">测试</a> <a href="/tags/1/" title="单元" class="c1" target="_blank">单元</a> <a href="/tags/54/" title="试卷" class="c1" target="_blank">试卷</a>

20.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制度确立

二、非选择题(2115分,2211分,2314分,共40)

2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

【认识春秋争霸】

材料一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但是,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治局面也由诸侯操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几位春秋争霸时出现的著名霸主。(3)


【走近诸子百家】

材料二 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请你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诸子百家中的人物。(4)

无为而治——(    )

提倡法治——(    )

为政以德——(    )

兼爱非攻——(    )

【理解经济与政治】

材料三

 <a href="/tags/4/" title="测试" class="c1" target="_blank">测试</a> <a href="/tags/1/" title="单元" class="c1" target="_blank">单元</a> <a href="/tags/54/" title="试卷" class="c1" target="_blank">试卷</a>

      图一               图二

材料四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3)根据图一、图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有哪些创新和改进。(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指出当时最著名的社会改革。(2)这场社会改革促进了哪种社会制度的确立?(2)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2)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4)材料一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个新兴阶级的利益?(2)



(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的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3)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2)



23.“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朝建立这一段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进程中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1)统治的和谐: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2)



(2)人与人的和谐:请依据课本内容,写出这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一对和谐的君臣。(2)


(3)人与自然的和谐: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重要水利工程是什么?(2)


步骤二:反思历史,听出“不和谐”之声

(4)统治的不和谐:分别写出夏、商、西周时期的一位暴君。(3)


(5)人与人的不和谐: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1)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6)请你分别站在儒家和法家的立场,谈谈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4)


答案

一、1.C 2.A 3.B

4C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这体现了“均衡教育”的思想。

5C

6B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而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故选B

7B

8A 点拨:结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分析,各诸侯国争霸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并非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排除②可得答案。

9D 10.D

11B 点拨:春秋时期,最早出现的霸主是齐桓公,战国时期最后胜出的诸侯国是秦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B项。

12B

13B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商鞅变法后”“战”可知,这是考查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的措施,符合题意的是B

14D 15.C

16D 点拨: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分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社会剧烈变革,符合题意的是D

17C

18D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王如施仁政于民”可知,材料的核心主张是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ABC三项和题意不符,故选D

19C 20.A

二、21.(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2)①老子 ②韩非 ③孔子 ④墨子

(3)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商鞅变法。 封建社会(或封建制度)

(4)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战争中孕育统一;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2(1)商鞅和秦孝公。 新兴地主阶级。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3(1)禅让制。

(2)示例:齐桓公与管仲(或秦孝公与商鞅、商汤与伊尹等)

(3)都江堰。

(4)桀、纣、周厉王。

(5)十分悲惨。

(6)儒家:以德治国,实行仁政。法家:依法治国。(写出大意即可)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