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674】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答题卡表格相应位置)
1.(3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政权,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是( )
A.北魏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3分)如图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3.(3分)“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4.(3分)“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郑和 B.渥巴锡 C.郑成功 D.戚继光
5.(3分)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6.(3分)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7.(3分)雍正八年,刑部尚书之子徐骏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人告发,清廷即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的罪名,照大不敬律将徐骏“斩立决”。历史上把清廷的这一做法称为( )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8.(3分)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9.(3分)“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10.(3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驾照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 )
A.浙江省 B.江苏省 C.福建省 D.广东省
11.(3分)清朝初年,中央政府为巩固西北边疆平息的叛乱有( )
①平定准噶尔部落叛乱
②抗击倭寇
③收复台湾
④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3分)如图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关系和睦,如同一家。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有( )
①在西藏设置都督府
②规定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在西藏设置行省
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3.(3分)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着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以下内容与此不符的是( )
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班禅
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班禅六世
14.(3分)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下列对于文字狱危害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造成官僚体制整体腐败
B.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C.严重阻碍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D.导致国力虚弱,社会危机重重
15.(3分)明朝中后期以后,苏州等地方的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与以往时代的手工作坊相比,根本区别是( )
A.生产规模扩大
B.技术分工更细
C.出现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
D.产品质量很高
16.(3分)如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C.坚持重商轻农政策
D.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7.(3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如图)蜿蜒6000余千米,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18.(3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科技领域成就斐然。下面哪幅图不能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 )
A.
B.
C.
D.
19.(3分)下列作品中深刻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的是(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20.(3分)长城和故宫都是( )
A.杰出的水利工程
B.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1.(3分)观察如图所示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
22.(3分)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预防和治疗H7N9禽流感过程中,下列有可能提供医治方法的著作是( )
A.《水经注》 B.《马可•波罗行纪》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23.(3分)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24.(3分)下列关于昆曲与京剧艺术说法错误的是( )
A.明清时期是昆曲和京剧最有影响力的时期
B.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C.乾隆时期昆曲走向衰落,而后发展为京剧
D.道光年间形成的“皮黄戏”剧种为京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5.(3分)如图为宋应星编写的我国的一部古典科技巨著,对它的正确评价是( )
A.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二、综合题
26.(12分)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7.(13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官制的什么变化?“帝方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
(3)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设立机构的是谁?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4)结合材料二三,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答题卡表格相应位置)
1.【解答】北魏、元朝、清朝分别是鲜卑族、蒙古族,满(洲)族建立的政权,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属于汉族建立的政权。
答案:C。
2.【解答】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答案:D。
3.【解答】由材料中“读书人”“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依据所学可知指的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整段材料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答案:D。
4.【解答】由材料“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可知,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所以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郑和。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答案:A。
5.【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答案:C。
6.【解答】分析题干可以看出,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
答案:D。
7.【解答】据题干“雍正八年,刑部尚书之子徐骏作诗‘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人告发,清廷即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的罪名,照大不敬律将徐骏‘斩立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句和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历史上把清廷的这一做法称为大兴文字狱。
答案:D。
8.【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秦、西汉、明清时期思想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实行了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西汉封建统治,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明清时期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9.【解答】题干材料中特别强调的地区是“台湾”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这个地区有关,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海战壮烈牺牲。
答案:B。
10.【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福建省。
答案:C。
11.【解答】②抗击倭寇和③收复台湾都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清朝初年,中央政府为巩固西北边疆平息的叛乱有①平定准噶尔部落叛乱和④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叛乱。
答案:C。
12.【解答】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有②规定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和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清朝时期①在西藏设置都督府和③在西藏设置行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D。
13.【解答】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着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体现其“恩”的一面。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建立对达赖、班禅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康熙、乾隆年间,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体现其“恩”的一面。清朝前期对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叛乱的平定,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则体现了其“威”的一面。C符合题意。
答案:C。
14.【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期实行文字狱,最早对于只字捕风捉影,大搞文字狱的是朱元璋。文字狱造成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答案:C。
15.【解答】明朝中后期以后,苏州等地方的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与以往时代的手工作坊相比,根本区别是出现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答案:C。
16.【解答】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他们以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加上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开始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最后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答案:A。
17.【解答】明长城蜿蜒6000余千米,它的东西起止点是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今天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答案:B。
18.【解答】《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描述的是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ABC是明清时期科技领域成就。
答案:D。
19.【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答案:B。
20.【解答】明长城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历时近二百年修筑而成。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长城和故宫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答案:D。
21.【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北京城分为京城、皇城和宫城三层,紫禁城(宫城)坐落在北京城中心,皇帝居住在此,彰显了皇权高于一切,这是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
答案:C。
22.【解答】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题干中强调的是禽流感的医治方法,属于医学类,而备选项中只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属于医学类,符合题意,而《水经注》《马可•波罗行纪》《天工开物》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C。
23.【解答】贞观初年,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他一路上历经艰辛,到达天竺以后,玄奘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西游记》这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答案:B。
24.【解答】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昆曲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迎合民众文化需求,不是昆曲被京剧取代。“乾隆时期昆曲走向衰落,而后发展为京剧”说法错误。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
25.【解答】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A。
二、综合题
26.【解答】(1)依据材料中“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等信息可以得出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在唐朝,对中外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2)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郑和下西洋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造船技术、指南针的发明等。
(3)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反映了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使中国与外国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故答案为:
(1)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
(2)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3)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27.【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题文中要求回答的问题即可解决。即材料一中的“皇帝”是秦始皇;“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太尉、御史大夫。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题文中要求回答的问题即可解决。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的变化;“帝方自操权柄”是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题文中要求回答的问题即可解决。“偏房”指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4)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走向独裁。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太尉、御史大夫。
(2)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3)军机处;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答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官员没有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也可)
(4)趋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走向独裁。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4450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2【34450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44502】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4【344501】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5【344500】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6【344499】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7【344498】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8【34449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9【34449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10【344494】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11【344495】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12【344493】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13【344492】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 14【344491】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1)
- 15【34449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中测试题
- 16【344489】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 17【344488】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1)
- 18【344487】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末测试题
- 19【34448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20【34448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 【344484】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 【344482】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1)
- 【3444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 【34447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78】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9】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336676】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336675】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336674】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33667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72】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0】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33666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68】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