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67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1.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2.清朝学者徐大椿在《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该学者抨击的是( )
A.八股取士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军机处的设立
D.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3.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推广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B.颁布“禁海令”
C.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D.人地矛盾突出
4.《全球通史》中写道:“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吴国船队到夷洲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5.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材料认为倭患严重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B.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C.实行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政策 D.沿海居民走私活动猖獗
6.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部队纪律严明 B.百姓大力支援
C.将领善于创新 D.后勤补给充足
7.有一本书这样记载鸭肉的药用功效: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此书最有可能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8.某班出了一期板报,专门介绍毕昇、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四位历史人物。这期板报的主题应该是( )
A.古代科技群英 B.古代思想大家
C.古代医学圣手 D.古代文人雅士
9.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A.赵州桥 B.故宫 C.都江堰 D.长城
10.下图是李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该农民起义发生在( )
A.隋朝末年 B.唐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明朝末年
11.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北京市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物,使北京城的格局得以留存。北京城的这种“格局”主要形成于( )
A.金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浩然正气贯长虹,投笔焚衣怒发冲。虎胆骋驰千里路,鸿韬鏖战百寻艨。驱除荷虏垂丰绩,收复台疆建伟功。爱国勋名彪史简,千秋禹甸颂英雄。”这首诗歌咏颂的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3.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14.故宫的军机处距皇帝办公的养心殿只有50米,军机大臣曾在此日夜轮值,随时等候皇帝传唤,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这体现了清朝( )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中外交往的冲突
D.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
15.皇宫御米——“京西稻”因其早熟质佳、耐寒性强、适应性广,受到了达尔文的高度评价。它由康熙皇帝亲自培育而成,被称为御稻。据此可知,清代( )
A.统治者重视农业 B.推行垦荒政策
C.粮食的产量极高 D.科技水平先进
16.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读者百看不厌。我国的“四大名著”闻名世界。下列名著和作者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三国演义》——罗贯中
B.《西游记》——吴承恩
C.《红楼梦》——汤显祖
D.《水浒传》——施耐庵
17.下图为晚清沈容圃所作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同光十三绝》。此图反映的“国粹”艺术是( )
A.元曲 B.京剧 C.杂剧 D.昆曲
18.某学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 )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19题12分,20题17分,21题17分,共4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按照中央统一政令执行政策,无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权力。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模式。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与发展,奠定了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域版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努力经营边疆地区。乾隆二十七年,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这是该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自雍正年间开始,清政府在西藏派驻藏大臣,并逐渐形成达赖与驻藏大臣协同管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体制。包括班禅、达赖的继立,也由乾隆时制定的金瓶掣签制决定……清廷于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后,在此设府县,派兵驻守。
——摘编自马汝珩、赵云田《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简论》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开创的地方行政基本模式。(1分)简述这一治理模式下中央控制地方的具体举措。(3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台湾、新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依据。(3分)并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清朝前期国家治理的相似成果。(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末明初,一些日本武士和不法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武装抢劫,时人称之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松弛,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戚继光被调往浙东抗倭。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62年,占据台湾的荷兰侵略军宣布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改赤崁城为承天府,又设置天兴、万年二县,委派官吏,发展生产。还从大陆沿海招来农民,“使教驾牛犁耙之法,播种五谷割获之方”,使高山族人民落后的耕作方法有所改进。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康熙帝下令组织的雅克萨之战,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倭寇”主要由什么人构成。(2分)戚继光在抗倭斗争中取得了怎样的战绩?(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成功对台湾的回归与开发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至少举出三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雅克萨之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有什么共同的历史功绩。(3分)
21.中国古代皇帝为了加强统治,常常采取不同的措施。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以“明清不断加强的皇权”为主题进行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当弥补君主世袭制度带来的一些弊病。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设立宰相的原因。(2分)
(2)废除宰相制度的是哪位皇帝?(2分)这位皇帝为了加强皇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明朝科举制有什么变化?(2分)
材料二 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加强皇权的机构。(2分)根据材料二,总结“它”有哪些作用。(2分)
(5)为了维护皇权,加强思想控制,清朝除实行文化专制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6)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明清皇权的发展趋势。(3分)
答案
一、1.D 点拨:根据题意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委任权臣,蒙蔽皇帝,君权受到威胁,如果君主不能亲自处理政事,大臣就会肆意专权。基于这种认识,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选D。
2.A 3.C
4.B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5世纪早期”,分析各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
5.C 点拨:由“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可以看出,材料认为倭患严重的原因是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6.C 点拨:题干材料说的是戚继光对抗倭斗争的领导,他创造“鸳鸯阵”,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部队纪律、百姓支援、后勤补给的表述,A、B、D不符合题意。
7.B 8.A 9.D 10.D
11.C 12.D 13.A 14.D
15.A 点拨:皇帝亲自培育水稻说明统治者重视农业,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垦荒、粮食的产量、科技水平的信息,B、C、D不符合题意。
16.C 17.B
18.D 点拨:依据图片中的文字和时间信息判断①②③④代表的四个朝代分别为唐朝、北宋、南宋、清朝。北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没有实现统一;司南不是南宋时期发明的;排除②③可得答案。故选D。
二、19.(1)模式:郡县制。 举措: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实行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地方服从中央。
(2)台湾: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清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等。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时设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等。西藏:元朝时设立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权;清朝时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等。(台湾、新疆、西藏各答一点即可)
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管辖方式,实行积极有效的管辖。
(3)都巩固了国家的统治;重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20.(1)倭寇:日本武士和不法奸商。战绩: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2)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增设管理机构,强化对台湾的管理;招来大陆农民,促进台湾生产发展;引入大陆先进耕作技术,帮助高山族人民改进耕作方法。
(3)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4)抗击外来侵略者,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1.(1)适当弥补君主世袭制度带来的一些弊病。
(2)明太祖(朱元璋)。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掌握军事大权;设锦衣卫;设廷杖制度等。(任答两点即可)
(3)实行“八股取士”。
(4)军机处。 起到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
(5)大兴文字狱。
(6)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4450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2【34450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44502】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4【344501】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5【344500】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6【344499】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7【344498】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8【34449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9【34449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10【344494】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11【344495】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12【344493】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13【344492】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 14【344491】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1)
- 15【34449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中测试题
- 16【344489】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 17【344488】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1)
- 18【344487】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末测试题
- 19【34448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20【34448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 【344484】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 【344482】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1)
- 【3444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 【34447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78】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9】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336676】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336675】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336674】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33667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72】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0】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33666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68】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