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672】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1.通过历史要素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依据“589年”“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等要素,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南北朝对峙形成 B.杨坚建立了隋朝
C.陈后主建立陈朝 D.隋灭陈统一全国
2.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
A.改革制度 B.发展生产
C.开凿运河 D.注重吏治
3.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有句解说词:“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那么构成“人”字的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
A.便于军事力量调控
B.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便于帝王南巡游玩
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4.“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 )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
5.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更看中门第。隋朝实行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这体现了科举制( )
A.促进贵族向平民转化
B.简化人才选拔的程序
C.扩大官员的选拔范围
D.保证世袭贵族的特权
6.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
A.重视农业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8.作家王晓磊在《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一书中,以三年之功,穷尽武则天一生所有留存至今的史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武则天。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9.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0.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生动活泼地反映着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1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赞普越来越仰慕中华文化……于是派酋长子弟,请求进入国学以学习《诗》《书》。”这反映出文成公主入藏( )
A.促进了唐蕃间文化交流
B.有利于吐蕃的农业发展
C.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往来
D.有利于吐蕃手工业发展
12.图片是历史的最佳载体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唐朝经济繁荣 B.盛唐民族关系和谐
C.盛唐社会风貌 D.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13.“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14.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15.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涌现了许多“国际友人”,如晁衡、崔志远等。玄奘和鉴真亦是这一时期和平交往的使者,玄奘到天竺取回了佛经、鉴真给日本送去了中国文化。据此判断,下列对唐朝中外交流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
A.唐朝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
B.唐朝向外族宣传了中国文化
C.唐朝在中外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D.唐朝在中外交流中兼容并蓄发展了自我
16.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7.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恰当的是( )
①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④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历史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作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参考:《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能涵盖以上材料的论题是( )
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略谈大变革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19题15分,20题13分,21题18分,共46分)
19.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1分)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4分)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2分)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哪种选官制度?(1分)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材料四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四中的“公主”是谁?(1分)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日本不断派使节到中国来,总共向唐朝派出使团19次,实际到达唐朝15次。遣唐使的官员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其余成员有留学生、留学僧、工匠、水手等。645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1)根据材料一中提到的日本不断派使节到唐朝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文化对日本在哪些方面有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竺摩揭陀国”是指今天的哪个地区。(2分)请从材料二中提炼出有效信息。(4分)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4分)
21.隋唐时代,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修建历时72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长安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民云集到这里;西域诸国的数千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城市……在当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该王朝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材料三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诗的特点。(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朝的时代特点。(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6分)
答案
一、1.D 2.C 3.D 4.B
5.C 点拨: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选拔官员的范围由以前的官僚集团扩大到了普通百姓,C符合题意。
6.C 点拨:图中时间信息“618”“907”是唐朝的建立与灭亡时间,选项中属于唐朝时期史实的是C。
7.A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故选A。
8.D 9.C 10.B 11.A
12.C 13.D 14.B 15.D
16.C 17.D 18.A
二、19.(1)唐玄宗(李隆基)。 任用贤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答出两点即可)
(2)耕地。 灌溉。
(3)科举制度。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4)文成公主。 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唐蕃关系的友好发展。
20.(1)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字、书法艺术、历法等。(答出三点即可)
(2)印度半岛。 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开放与交流。
21.(1)长安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人口众多,是交通枢纽和文化交往中心。
(2)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3)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中外交往、民族交往密切。
(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有坚定广泛的群众基础等。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4450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2【34450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44502】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4【344501】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5【344500】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6【344499】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7【344498】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8【34449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9【34449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10【344494】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11【344495】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12【344493】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13【344492】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 14【344491】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1)
- 15【34449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中测试题
- 16【344489】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 17【344488】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1)
- 18【344487】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期末测试题
- 19【344486】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20【34448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 【344484】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 【344482】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8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1)
- 【3444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 【34447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44478】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8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9】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336677】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 【336676】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 【336675】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 【336674】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 【33667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 【336672】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70】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 【336669】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 【336668】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