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146】《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教学案
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案
一、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会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会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三、教与学方法:
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一根底面直径为6.5厘米的圆钢,长为23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啊?
你能很快的得出答案吗?
2、在20秒内计算出下列算式的结果.
8.5+13.65-35.35 1.26-0.78-5.03
56÷4+32×2 51×11÷17-19
同学们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件事吗?
通过设置两个问题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数学.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阅读课本76页文字部分,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找出你存在的疑问.
2、合作交流: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手中的计算器的构造.
温馨提示: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个部分组成,显示屏用来显示计算过程中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显示屏因计算器的种类不同,有单行显示的也有双行显示的.键盘上的每一个键都表明了这个键的功能.一般的,计算器上的ON 是开机和清屏键.使用计算器时,先按这个键,可以清除显示屏上的数与符号.需要关机时,依次按第二功能键SHIFT和关机键OFF(及AC的第二功能),就可以切断电源.不同的计算器上的功能符号不同,使用计算器前,应先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各个按键的功能和按键的方法,以免使用中出现计算错误.对于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各个计算器的按键功能通常是一样的.
3、精讲点拨:
(1)用计算器计算 15﹢3.2﹣9.5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1 5 ﹢ 3 . 2 ﹣ 9 . 5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8.7.
所以15﹢3.2﹣9.5=8.7 . 那书中例1怎么计算的呢?
(2)用计算器计算 168÷(7﹣14×12.5)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168 ÷ ( 7 ﹣ 14 × 12 . 5 ) =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1.
所以168÷(7﹣14×12.5)=﹣1 . 那书中例2怎么计算的呢?
(3)用计算器计算 (﹣15)4÷5²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 - 15 ) ∧ 4 ÷ 5 x² =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2025.
所以(﹣15)4÷5²=2025.
(4)用计算器计算45²÷5²﹢191
解析:按键的顺序为45 x² ÷ 5 x² ﹢ 191 =
显示屏最后结果为272.
所以45²÷5²﹢191=272 . 那书中例4怎么计算的呢?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面的式子:
15+3.2-9.5 11+12+13+14
8×7×6×5×4×3 168÷(7-14×12.5
2、能力提升
(1)计算下面各式的值
225÷(-15)-21 (-14)×(-18)×(-21)-25
46-[60-(-2)×(7+8)] 7.48 ÷(-4)+(-3.53)×12
(-11.3)
-4.2×(-6.5)
-2×2.5
×(0.2)
+(-0.8)
(2)计算本节开始时的问题.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1)计算器上的C键的功能是( )
A、开启计算器 B、关闭计算器
C、清除全部内容或清除刚输入的内容 D、计算乘方
(2)计算器上用于开启计算器,使之工作的键是( )
A、ON B、CE C、OFF D、AC
2、填空题
(3)输入这个数据的程序一般是先按_______键,再按__________键.
(4)发现刚输入的数据错误,需立即更正时,应按_________键.
3、解答题
(5)用计算器计算
325+298+3017 456-32-1084;
-213.5×4201 3024÷(-36)-6037.
-2³÷2×8²÷4² (0.1²+0.3²)÷(-2)²﹢(-3)²
-6.24×3²+31.2×(-2)³+(-0.51)×624
(6)将本金22250元,存三年定期,3年后本息和为多少(年利率为2.28%)?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和提问题.
1、培养自己的归纳意识.
2、培养自己的提问题的习惯.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78页
2、习题3.5
七、教学反思: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