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140】《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教学案
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教学案
(第1课时)
一、教与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能体会正数与负数,负数与负数相乘时的符号确定.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含有负有理数的乘法在计算时如何确定积的符号.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所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例如,1999年全年耕地面积减少了84.2万公顷,2002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68.62万公顷. 下面的三个问题,需要采用哪种运算?
1、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增加100万公顷,那么从今年起, 2、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00万公顷,那么3年后全国耕地面积将减少多少? 3、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00万公顷,那么3年前全国耕地面积比今年多出多少? 本节教学围绕“层层设问→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归纳运用”这一主线展开,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体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思路清晰、流畅.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而发现规律,进而归纳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的引路人.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的引路人.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融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于一体. 较好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学生能理解法则及运用法则.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 如果规定增加为正,减少为负,那么上述3个小题该如何列式呢? (2)在上述3个式子中你发现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之间有什么关系?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 (1)小组内合作交流,根据上述提示完成: 两数相乘,同号得 ,异号得 , 并把 (2)计算
结论: 3、精讲点拨: 例1计算:(-4)×(-6)=
解析:按照运算法则先看是两个什么样的数相乘从而确定出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得出结果.
解: 你能仿照上式给出另外三个题的解答过程吗?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 (1)5×(-3); (2)(-4)×6 ; (3)(-7)×(-9); (4)0.5×0.7 计算 (1)6×(-9); (2)(-6)×(-9); (3)(-6)×9 ; (4)6×(-9); (5)(-6)×0 ; (6)0×(-6). 2、能力提升:
(1)(-2) (2)|-7|×|-3|= ; (4)(-7)×(-3)= .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1)两个有理数的和是负数,积也是负数,那么这两个数 ( )
A.
互为相反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异号两数相乘,取绝对值较大的因数的符号 D.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正数,那么这两个因数是正数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填空题: (4)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是 . (5)一个有理数和它的相反数相乘,积是 . 3、计算题:
|
个性化修改: 亦可结合课本中给出的水位线问题进行引入
练习: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 (1)(-3)×4=12 (2)(-11)×(-2)=22 (3)(- (4)(-3)×2= -1 (5)(-
(6)(-6)×(-2)= -8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在哪些疑惑?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P65 习题3.2 第1题
选做题:课本P66 第9题
七、教学反思: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