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141】6.2普查和抽样调查 同步练习3
6.2 普查和抽样调查
一、选择题
1、为了解七年级100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情况,从中抽取了3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下列判断: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法;②1000名学生是总体;③每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④3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⑤300名是样本的容量。其中正确的判断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下列调查中,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
A、了解某班学生“50米跑”的成绩 B、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C、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D、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
3、为了解某校初三年级40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指( )
A、400名学生 B、50名学生 C、400名学生的身高 D、50名学生的身高
4、下列采用的调查方式中,不合适的是( )
A、为了了解全国中学生的身高状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B、对载人航天器“神舟六号”零部件的检查,采用普查的方式
C、医生要了解某病人体内含有病毒的情况,需抽血进行化验,采用普查的方式
D、为了了解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5、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下列观测方法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是( )
A、一年中随机选中20天进行观测
B、一年中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
C、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
D、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星期进行连续观测
6、下列调查工作需采用的普查方式的是( )
A、环保部门对淮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C、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
D、企业在给职工做工作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
二、填空题
7、为了考察一批节能灯泡(20000个)的使用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如果从中抽取15个灯泡进行试验,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 ,
个体是 ,样本是 。
8、我们扬州的旅游宣传口号是“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为了了解广大市民对这一旅游宣传口号的知晓率,应采用的合适的调查方式为___________。(选填“普查”或“抽样调查”)
三、解答题
9、(1)有一鱼塘承包主想了解鱼塘内鱼苗的条数:第一次捕捞出20条,把它们全部做上标记后放到鱼塘内,过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捞,共捕捞到100条鱼,其中有1条鱼身上有标记,那么此鱼塘内约有鱼多少条?
(2)若鱼苗的成活率为95%,一段时间后准备打捞出售。第一次从中网出40条,称得每条平均鱼重2.5kg;第二次从中网出25条,称得平均每条鱼重2.2kg;第三次从中网出35条,称得平均每条鱼重2.8kg。请你估计此塘中的鱼总重量约是多少公斤?
10、据2007年5月26日《生活报》报道,我省有关部门要求各中小学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课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某校围绕着“你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只写一项)”的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从而得到一组数据.图1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校对多少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2)本次抽样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多少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200名学生,图2是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请你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多少?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C; 6、D;
7、抽查,200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每一个灯泡的使用寿命,15个灯泡的使用寿命.
8、抽样调查.
9、解:(1)设此鱼塘内约有鱼x条,则
20:x=1:100,x=2000,答:此鱼塘内约有鱼2000条。
(2)平均每条鱼的重量
=
=2.53(kg)
于是估计此塘中的鱼总重量约是
(公斤)
10、解:(1)由图1知:
(名) 2分
答:该校对5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2)本次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18人.
最喜欢篮球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
.
(3)
(人)
(人)
答: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160人.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