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638】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周周测1(2.1)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周周测1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平面内,任意三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最多有( )
A.7个 B.6个 C.5个 D.3个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A.相交、平行 B.相交、垂直 C.平行、垂直 D.平行、相交、垂直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互补的角互为邻补角.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A.
B.
C.
D.
5.如图,三条直线相交于点O.若CO⊥AB,∠1=56°,则∠2等于(
)
A.30° B.34° C.45° D.56°
6.如图,点P在直线AB外,在过P点的四条线段中表示点P到直线AB距离的是线段(
)
A.PA B.PB C.PC D.PD
二、填空题
7.如图,两条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70°,则∠2=_____.
8.试用几何语言描述下图:_____.
9.如图,要从小河引水到村庄A,请设计并作出一最佳路线,理由是_____.
10.如图,AC⊥BC,AC=3,BC=4,AB=5,则点B到AC的距离为_____.
三、解答题
11.
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50°.求:∠2和∠3的度数.
12.如图,已知DE⊥AO于E,BO⊥AO于O,FC⊥AB于C,∠1=∠2,DO和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13.平面上有9条直线,任意两条都不平行,欲使它们出现29个交点,能否做到,如果能,怎么安排才能做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1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CD,OF⊥AB,∠BOD=25°,求∠AOE和∠DOF的度数.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1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条直线相交时,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判断可知:最多有3个交点,故选D.
2.答案:A
解析: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即平行或相交,故选A.
3.答案:D
解析:(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错误;
(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错误
(3)应强调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错误;
(4)邻补角的定义是:两个角有公共边和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个角的一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角称就是邻补角.
错误;
故选D.
4.答案:C
解析:由对顶角的定义,得C是对顶角。
故选C.
根据对顶角的定义,可得答案.
5.答案:B
解析:∵CO⊥AB,∠1=56°,
∴∠3=90°-∠1=90°-56°=34°,
∴∠2=∠3=34°.
故选B.
6.答案:D
解析:∵PD⊥AB,∴线段PD为垂线段,
∴线段PD可表示点P到直线AB的距离.
故选D.
二、填空题
7.答案:110°
解析:∵∠1+∠2=180°
又∠1=70°
∴∠2=110°.
8.答案: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解析: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知,两条直线相交,交点为O,
故用几何语言可描述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故答案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9.答案:垂线段最短
解析:根据垂线段定理,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过点A作河岸的垂线段,理由是垂线段最短.
10.答案:4
解析:∵AC⊥BC,
∴点B到AC的垂线段为线段BC,
∴点B到AC的距离为线段BC的长度4.
故填4.
三、解答题
11.解:如图,∵∠1与∠3是邻补角,
∴∠3=180°-∠1=130°,
又∵∠1与∠2是对顶角,
∴∠2=∠1=50°.
12.解:DO⊥AB.理由如下:
∵DE⊥AO于E,BO⊥AO于O,
∴DE∥BO,
∴∠2=∠3,
∵∠1=∠2,
∴∠1=∠3,
∴CF∥OD,
∵FC⊥AB,
∴OD⊥AB.
13.解:能.理由如下:
9条直线,任意两条都不平行,最多交点的个数是
=36,
∵36>29,
∴能出现29个交点,
安排如下:先使4条直线相交于一点P,另外5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可得
=10个交点,与前四条直线相交最多可得5×4=20个交点,让其中两个点重合为点O,所以交点减少1个,交点个数一共有10+20-1=29个.
故能做到.
14.解:∵OE⊥CD,OF⊥AB,∠BOD=25°,
∴∠AOE=90°-25°=65°,
∠DOF=90°+25°=115°.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